
"潮汐计划"
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助力广东省“百千万工程”深化城乡融合,乐鱼手机平台_乐鱼(中国)广科智营团队赴阳江市阳西县溪头镇开展“蓝湾链动・溪头三生融合振兴行动”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。
下乡实践中,团队足迹遍布蓝袍湾的金色沙滩、溪头镇政府、北寮村的红树林湿地、阳西电厂的工业厂区,以青春之力探索滨海资源与文旅产业的融合路径,为溪头镇绘制“生态+文旅+工业”的振兴蓝图。
探秘蓝湾山海,锚定资源基底
第一天,团队前往溪头镇政府,与文旅办、农业农村办工作人员座谈交流。镇政府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溪头镇“山海联动、文旅兴镇”的发展规划,重点提及蓝袍湾基础设施提升计划和红树林生态保护政策,为团队的文旅动线设计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资源清单。双方还就渔民参与文旅项目的积极性、安全保障措施等问题深入探讨,为后续实践成果落地奠定了政企联动基础。
溪头村迎来了团队的密集调研——作为本次实践中照片素材最丰富的地点,这个依港而建的村落藏着太多滨海生活的印记。队员们沿着石板路穿行,在村头的百年榕树下,几位老渔民正修补渔网,队员们围坐倾听“讨小海”的故事:退潮时在滩涂拾贝、涨潮时驾小艇捕鱼的日常,被纳入“渔村生活体验”项目构思;村里的“海味小铺”摆满了鱼干、虾酱等特产,团队与店主协商“游客DIY虾酱”体验活动,计划将传统手艺转化为文旅消费点。调研中,队员们拍摄了大量村民劳作、孩童追浪、古厝风貌的照片,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将成为手绘地图中“溪头村生活图鉴”的核心素材。
团队抵达溪头镇后,即刻奔赴蓝袍湾展开实地调研。踩着退潮后的沙滩,队员们手持潮汐记录表,精准标注安全活动区域,与当地渔民深入交流“赶海”习俗,拍摄万亩蚝排与日落交辉的生态画卷。
北寮村红树林湿地迎来了专注的“观鸟者”。队员们根据潮汐表选定退潮时段,优化观鸟点位布局,记录勺嘴鹬等珍稀候鸟的栖息轨迹。“退潮后裸露的滩涂是候鸟的食堂,我们规划的科普解说牌要把‘鸟与潮’的关系讲透。”生态组组长唐旭程边调试相机边说。
溪头国家一级渔港的渔市拍卖场景让队员们眼前一亮——此起彼伏的竞价声、刚上岸的海鲜银光闪烁,团队当即构思“渔市观光+海鲜加工体验”的文旅动线,计划将这充满烟火气的场景转化为独特的旅游IP。
活化海陆文脉,创新融合路径
“巨型吊装设备与蓝海构成的画面,本身就是工业美学。”在丰头港F1-F2泊位观景台,工业组队员张琪姝正拍摄巨型机械与海景的碰撞。团队规划的“工业旅游专线”将串联阳西电厂新能源科普长廊与港口工业景观,让游客在安全区域感受“绿色能源+硬核工业”的反差魅力。
青春赋能实践,成果初显锋芒
实践期间,团队分工明确:第一小组扛着相机穿梭于沙滩渔港,拍摄素材超300G;第二小组剪辑“蓝袍湾潮汐纪录片”,计划投放在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;第三小组结合四天调研数据,初步完成《溪头滨海文旅手绘地图》初稿,标注了“风电露营点”“红树林观鸟台”“渔家非遗工坊”等20余个节点,并嵌入潮汐表、渔市开放时间等实用信息。“这张地图不仅是导航,更是资源联结的纽带。”组长唐旭程说。
潮起溪头,青春续航
四天的实践在告别仪式的掌声中落幕,但团队的工作才刚刚开始。返程的大巴上,队员们已在群里讨论着“如何把暗礁传说做成AR导览”“灯光果园的夜游路线还能优化”。正如团队在总结会上所说:“潮汐有信,奋斗无期。我们将带着溪头的海风与浪花,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振兴力量,让这片蓝湾不仅有生态之美,更有产业之兴、文化之盛。”
来源:乐鱼手机平台_乐鱼(中国)百千万工程“智农新翼”团队
撰稿人:梁欣欣 陈秋怡 张琪姝
执行责编:尹晓瑜
图片来源:梁欣欣
初审:王乐彤 陈恩熙
复审:袁凯馨 伍青青
终审:翁小洁 刘颖恩
延伸阅读